在纪念梅葆玖先生的同时,避免不了提到京剧兴衰的话题。当一个戏剧种类只有代表人物的去世,才能走进大众视野,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让京剧更好地走进公众文化生活,或是对梅葆玖最好的纪念。
不止京剧,传统戏剧在当下的受关注度都不高。只是京剧作为传统戏剧中的明珠,降温过程更是引人唏嘘。现在谈到京剧,更多人会觉得它是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年轻观众的断代,是京剧没法重新拥有市场号召力的原因所在。
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电视剧是主流,而京剧与影视之间,难寻找到合适的改编、转化方式,使得这一古老剧种,失去了在新土壤上继续生长的机会。当然,传统戏剧在固守传统与保持改革方面,一向都有争议,梅兰芳对京剧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但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作品与表演方面,对于如何延续京剧的生命力,单纯依靠京剧代表人物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京剧电影,如《洛神》《铡美案》《三叉口》,算是京剧与电影的最亲密时期,尤其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八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以电影的形式推出,培养了大帮重视京剧的听众。随着这帮听众的老去,京剧观众群的断代成为无可阻拦的事情。
陈凯歌导演过两部与京剧有关的电影,《霸王别姬》已成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梅兰芳》也有不错的口碑,但这两部电影都是在借京剧讲述个体命运与时代故事,严格来说连京剧题材都算不上。但在帮助观众了解京剧、对京剧产生好奇心方面,电影的参与还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徐克导演的3D《智取威虎山》取得巨大票房成功后,也出现了一种言论,认为借助电影先进技术,或能让京剧复兴于银幕之上。
按照被用烂俗了的IP概念来说,历史上经典的京剧,乃至被拍成电影的京剧代表作,都可被列入大IP做开发,但可惜的是,徐克这样的怪才不多,能从京剧身上找到与大银幕结合点的创作人才不多。再者说,京剧是舞台艺术、现场艺术,大银幕究竟能展现京剧多大的魅力,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舞台上的京剧是写意的,银幕上的京剧要尊崇电影制作的逻辑,两者难免产生冲突。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京剧艺术,更是近于空想,京剧的最大特征是精粹性,在短的时间和小的空间内,集中表达艺术之美,而电视剧的多集数、目标观众的收视心理,都决定了电视剧多数时候都只能用日常生活细节来填充。
尽管持悲观态度,但京剧与影视的合作并未走到绝路,甚至还有机会等待把握。传统戏剧是原地不动等待消亡,还是主动拥抱时代,通过变化寻求生存,这是一个选择问题,等待京剧艺术家们去做判断,也等待文化艺术界以及受众观念的转变。无论怎样,京剧能够更多地出现于大众视野,人们还能够欣赏并谈论京剧终归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