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时代背景的动荡不安到一个家族命运的沉浮,话剧《牌坊》围绕着牌坊的修与不修,传递的是剧中人的家国情怀。 1月12日,由杨立新执导,王刚、龚丽君领衔主演的这部北京人艺原创新戏在首都剧场上演。本报邀请了30位读者观看该剧的演出,30名观众中有12名认为最打动人的是人物、10名观众认为是剧情、8名观众认为是台词。
题材聚焦古建行业 《牌坊》围绕着一座汉白玉牌坊展开。清朝末年,为了向西方列强示好,满足议和的条件,清政府决定为冲突中被打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似的牌坊。这一任务落到了京城营造行之首的蒯家,蒯家因此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当中。故事不仅充满了爱国主义以及民族情怀,更反映了古建筑行业,也就是剧中所说的营造行的悲欢离合。 该剧由刘进元编剧,杨立新执导。作为两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此番二人合作自然难掩心中的北京情怀。导演杨立新表示:“我们爱北京,爱北京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我们不但爱,我们更愿意表现她。”编剧刘进元更是在剧中寄托了自己对老北京城的无限留恋,“我对老北京有感情,对北京的古建筑情有独钟。我在戏里写了老北京,更写了老北京人。他们不是英雄,但是却有着春秋大义。剧中每个人没有正反之分,他们身上都有我想表现的这种情义”。 “列位宾朋仔细听,我唱唱这位老寿星。营造行茂兴是魁首,独占鳌头在京中。五百年前把北京建,工匠们个个显奇能……”作为一部京味儿戏剧,剧首、剧尾两段重新填词、量身打造的京韵大鼓唱段为该剧增添了不少韵味。对于该剧所体现的京味儿元素,30名观众中有15名观众认为很浓厚、9名观众认为很传统、4名观众认为很有特点、2名观众认为没感觉。 人物内心刻画是核心 全剧围绕牌坊修与不修展开,矛盾冲突十足,大量鲜活的人物是剧中最大的看点。无论是主角之间的对手戏,还是大场面群戏,该剧无疑是一部看表演的作品。虽然有矛盾重重的外部冲突,但是人物内心刻画则是该剧的核心。剧中灵魂人物之一蒯老太太的扮演者龚丽君作为一个家族的大家长,既希望保住营造行的手艺,又纠结是否给洋人修牌坊。龚丽君表示:“把握表演的分寸很重要,我们反应大了就是表演情绪,小了观众就看不到。尤其是群戏,看似一个人物没有台词,但是他却要时刻做出反应,是这些细节连起来这部戏。” 除了戏剧冲突,该剧可谓悬念重重。悬念并不在剧情上,而在人物心里。比如对于修牌坊的真实意图,主角到底知不知情。扮演剧中主人公蒯鹤年的王刚表示,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人物越来越多的微妙变化都要通过演员表现出来,“可谓是表面一层,内里一层”。出演这样一个人物,王刚表示虽然很难,但是自己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部戏把人物都写到演员心里去了,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演戏,而是可以通过剧本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每演到动情处,都会泪流满面。这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对于该剧的表演,有13名观众认为很生动、10名观众表示很深刻、7名观众认为很普通。 专业知识成竹在胸 作为一部反映营造行的作品,该剧也展示了很多专业知识。据悉,为了完成剧中一段并不长的“斗拱”拆装的戏,青年演员周帅特意去了古建队学习:一百多个零件一件件记录,拆完装、装完拆,直到把这一手艺吃透。以至于在剧中他的一段词“万三瓜四厢拱五,嘴儿七挠八耷拉十”,并不是简单背诵,而是成竹在胸地为观众讲解。 为了体现建筑行业的特点,全剧只用了一堂景——一座北京典型的四合院。舞美设计李果介绍,虽然北京人艺四合院的戏不少,但大院的场景并不多,“剧中我们设计的是三进院子的第二进,旁边附带有侧花园。观众可以看到正房、厢房、垂花门、正房的耳房、厢房的耳房以及抄手游廊。虽然在舞台上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真实房子的高度去建造,但是要严格按照透视原则,展现建筑的美感”。地地道道的设计配合随剧情变化的灯光营造出的氛围足以带观众回到清末。对于剧中所涉及的营造行的专业特点,30名观众中有17名观众认为很新鲜、8名观众认为很有趣、5名观众认为很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