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至17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马林斯基合唱团将在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国家大剧院,为观众集中演绎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管弦乐和歌剧经典作品。同时,这也是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第六度以“全集”形式,为国家大剧院观众展示俄罗斯丰富音乐的丰富与瑰丽。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马林斯基合唱团将在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国家大剧院
横跨亚欧大陆的俄罗斯拥有辽阔广袤的土地,更拥有璀璨而丰富的历史。在地里位置、民族性格和宗教等多重因素的塑造下,俄罗斯文化与欧洲其他各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保持不可复制的文化个性。2011年,指挥家捷杰耶夫带领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以三场音乐会完整演绎了柴科夫斯基六首交响曲,将作曲家寄寓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在中国观众面前细腻展开。此后,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这一“黄金组合”又以“全集”的形式陆续为中国观众介绍了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作曲名家,不仅以权威演绎描绘着俄罗斯音乐文化的清晰脉络,更为观众展示了俄罗斯音乐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探讨、对艺术新时代的无畏探索。
指挥家捷杰耶夫
4月16至17日,中国观众的老朋友,指挥家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将再度亮相国家大剧院,此番大师与乐团将集中演绎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经典作品。穆索尔斯基出身庄园主家庭,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历对穆索尔斯基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饱含着对俄罗斯乡村以及俄罗斯传统音乐的深情。19岁时,穆索尔斯基走向了职业作曲家的道路,在前辈作曲家巴拉基列夫指导下进行创作,逐渐成为了“新俄罗斯乐派”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与巴拉基列夫、凯撒·居伊、鲍罗丁和科萨科夫共同组成了彪炳史册的“强力集团”。在音乐创作中扎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同时,穆索尔斯基还大胆探索着“色彩”在音乐中的独特魅力,这一极具创新思维的创作道路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极大影响,德彪西、拉威尔等以色彩见长的印象派作曲家以及雅纳切克、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都对穆索尔斯基的创新精神极度推崇。
林斯基交响乐团
在4月16日的音乐会上,捷杰耶夫将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现场演绎《霍万兴那》前奏曲、《荒山之夜》《死之歌舞》和《图画展览会》等多部穆索尔斯基的经典作品。歌剧《霍万兴那》的前奏曲是全剧中最脍炙人口的旋律,同时也是穆索尔斯基最常上演的作品之一,作曲家用悠扬的旋律精细描绘着莫斯科河上黎明到来之时的景色,对阳光细微的变化、波光粼粼的河面的刻画极具画面感,而旋律中所蕴含的俄罗斯人民性格写照更是饱含深情。《荒山之夜》则取材自俄罗斯民间神话传说,作曲家用木管和铜管的多变音色打造着狂欢之夜的独特色调,整部作品对阴郁与威严的夜晚的塑造同样极具画面感,每一个乐句都伴随着浓郁的神秘意味。同样的阴郁,不仅来自祭奠黑暗之神的狂欢夜晚,也来自作曲家对于死亡的思考,在声乐套曲《死之歌舞》中,作曲家讲述了四个与死亡关联紧密的故事,在穆索尔斯基的音乐语言中,这四个故事剧情不同、色彩各异,却都通向同一结局,以此彰显着穆索尔斯基对于生命延续与终结的思考。当晚曲目中,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当属组曲《图画展览会》。《图画展览会》原本是穆索尔斯基观看已故好友哈特曼画展后创作的钢琴组曲,后经拉威尔等作曲家改编配器成为了管弦乐组曲。穆索尔斯基在这套作品中用听觉塑造视觉,用音乐连接绘画,这种强调通感、着重色彩的音乐创作方法,与印象派音乐有着极为深刻的联系。 穆索尔斯基在管弦乐创作成果丰厚的同时,歌剧创作在他艺术生涯中同样举重轻重。此番,捷杰耶夫将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及来自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唱家们将共同为中国观众呈现音乐会版歌剧《霍万兴那》。歌剧《霍万兴那》由穆索尔斯基独立完成脚本撰写,取材自俄罗斯著名历史事件。穆索尔斯基用五幕的巨大篇幅,立体展现了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射击军哗变的史实。在这部庞大的歌剧中,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经常独立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咏叹调“年轻姑娘在徘徊”“这里,在这里”以及合唱“在草原小溪边黎明来到”等经典唱段更是优美动听,体现着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的高超技艺。与此同时,此次将是歌剧《霍万兴那》在国内的首次上演,来自马林斯基剧院的十七位歌唱家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组成的庞大阵容,将为观众合力呈现这部穆索尔斯基最具影响力的歌剧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