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长安大剧院 > 京剧戏曲知识 |
|
|
京剧演员言菊朋言派老生创始人 |
|
|
时间:2025.03.25 网站管理员 点击:84次 |
|
|
京剧演员言菊朋言派老生创始人 言菊朋(1890年12月29日—1942年6月20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蒙古正蓝旗世家子弟,姓玛拉特,名延锡,号仰山。“延” “言”谐音,遂取以为汉姓。因嗜戏曲,诩为梨园友,乃自名菊朋 。京剧演员,工老生,言派老生创始人。 京剧演员言菊朋 1907年,就读于清陆军学堂。1910年 ,毕业进入理藩部任录事。闲暇时间参与票房活动。1913年,首次登台演出;同年,拜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为师。1919年,以票友领班赴汉演出。1924年,被上司以“请假唱戏,不成体统”为由撤职。1925年1月下旬,参加北平第一舞台义务戏,正式下海;2月23日,组班出演于开明戏园,这是他下海后首次露演。1928年秋,自组民兴社。1930年11月18日、19日,参加为辽、陕、平筹赈义务戏。1931年9月13日,参加北平梨园公益会十六省水灾急赈义务戏。1933年1月,随杨小楼赴上海,出演于天蟾大舞台。1935年9月,组建春元社。1936年7月28日,北平梨园公会成立,言菊朋列名候补董事。1939年6月,应邀赴上海演出。1940年11月1日,执导的戏曲影片《三娘教子》首映。1941年3月,赴南京演出。 京剧演员言菊朋1942年6月20日早8时,言菊朋卒于教场小六条寓所,享年52岁。 言菊朋对“四声”的运用有深刻的研究,他认为音韵、声腔是老生表演的重点,主张“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 [15]。他的唱腔婉转,音正味醇,跌宕起伏,别有风味。他以其独有的流派唱腔,开创了“言派”老生艺术,影响深远. 京剧演员言菊朋言派老生艺术特色 声与情 言菊朋的嗓音条件并不太好,虽有韵味但细窄而音量、音域都不够,但言菊朋却利用自己嗓音的特点,朝着清秀、婉转方面发展了。言菊朋的《让徐州》,唱得恳切悲凄,把陶谦当时的心情描写得很生动。陶谦是当时封建割据的诸侯,而性格上比较忠厚朴实,在《让徐州》里,诚恳而坦率的态度让言菊朋演来颇为动人。言菊朋掌握了这个人物的特点,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因为是劝说刘备,所以用的腔要婉转些,但字要咬得沉着,以示恳切之意。到临终前一段[四平调],唱得也有独到之处。[四平调]在京剧中本来一般用于比较轻松的场合,而经过言菊朋的创造,就很切合陶谦当时的心情。“但等那秋风起日见凋零’的“秋风”二字,其能唱出瑟瑟的寒意来。 《上天台》中[二黄三眼]的“到如今二目昏花两鬓苍苍,卿还是那忠心耿耿”一句,言菊朋唱得也十分动听,从刘秀口中,把姚期的忠义描绘得很深刻。“二目昏花”的“昏”字韵味醇厚,反映出刘秀对姚期的深厚感情,到了“忠心耿耿”的“心”字,和“忠”字一个调门,音量比“忠”字更强,不但字准了(因“忠““心”二字皆阴平,可以同样高低),而且感情也发展了一步,由怜爱进而为赞叹了。这些地方,都见出言菊朋在运用字韵及创造唱腔上,比较注重切合剧中人物的感情。因此,很多人都说言菊朋“腔儿花,味儿厚”,这不仅是因为言菊朋的行腔是严格遵循字音规律,因此腔花而不“贫”,而更重要的还由于言菊朋的吐字、耍腔有些地方比较能结合剧情,注意到声情的统一,这样才不显得是故意卖弄技巧而耍花腔的。所以言菊朋在有些剧目中用的字韵、腔调、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结合的。 准与紧 言菊朋对于音韵学有深刻的研究,在咬字方面特别注意准确性,他坚决反对“因腔害字”,主张“腔随字转”。京剧自余三胜特别是谭鑫培后,逐渐接受了汉剧的影响,在演唱方面,把汉调与徽调结合了起来,因此演员大都从中州韵及湖广音。言菊朋是严格遵守湖广音及中州韵的。京剧的字音,在言菊朋那里可以说比较定型,他是完全按照陈彦衡诸人的主张,即采用湖北音的基础上(不但是四声调值)兼取安徽、《中原音韵》、北京诸语音的,余叔岩嘴里湖北音保存甚多,而在言菊朋嘴里,除四声调值外,则大都韵书化了(即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这个系统咬字了)。由于这种倾向,把京剧咬字完全固定了,所以言派咬字非常确定、没有半点含糊,这在某方面来说,未尝不是种好的现象。 咬字准确,只说明了言菊朋咬字特点的一个方面,言菊朋咬字迁有一个特点就是“紧”。所谓“紧”,就是把字音的首腹尾交代得非常清楚,因而听起来字字入耳,没有一点含糊的地方。言菊朋的字首和字尾发音都很重,这也形成他的演唱特点之一。例如《卧龙吊孝》[反二黄三眼]唱“擅敢夺”的“擅”字,能很清楚地听出“sh”的字首来。这种咬字法,吸取了中国固有的戏曲咬字经验,能把每个字清楚地送到听众的耳朵里去 。 刚与柔 一般论戏者,大都注重一个“圆”字,所帮字正腔圆、动作圆熟是也。就是腔要圆,字要方,唱腔咬字都要讲究刚柔相济,要讲究有变化。言菊朋在咬字、行腔方面是很注重这个问题的。当断之处,斩钉截铁;该连之处,虽高低不同,亦藕断丝连,一气呵成。譬如《让徐州》中[二黄原板]唱“天卸重任,我就要你担承”,“你”和“承”字唱得较重,,“你”字最后一顿,表现了陶谦的迫切而又真挚的感情。 言菊朋在演唱方面,特别注意抑扬顿挫、有轻有重、有圆有方。他在《上天台》中的[二黄三眼]有一段很难唱的腔,“孤念你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孝三日改三时,孝三时改三刻,孝三刻改三分,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三分永不戴孝保定寡人。”词编得并不高明,但亏了言菊朋唱。他能唱得有轻有重,有变化有起伏,少有重复的地方,如果对语音规律没有深的体会,这一长句是唱不好的。特别是其中“刻”字,很容易唱拙了。如果唱成“ko”则太重,唱成“ke”又嫌太飘,言菊朋把它唱成介乎“ko”“ke”之间,就比较轻重得体,很有创造性 [16]。 人物评价 言菊朋是一位执着而忠实的学谭者,早年的演唱和余叔岩一样,完全效法谭鑫培。后来嗓音起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另辟新路,创立了风格独特的老生言派唱腔 [14]。(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京剧唱腔写作》评) 言菊朋毕生致力京剧艺术,在谭鑫培以后,将京剧老生表演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新台阶,其以后的老生演员多从其艺术中汲取营养。尤其在提高京剧艺术的文化品格方面,言菊朋有超出同类之上的独到一笔 [3]。(《老年世界》评) 言菊朋所处之时代,正是传统文化广受冲击、日趋衰落之际,他以全部生命投入京剧艺术,其所受之痛苦正非言辞可以尽述;而他义无返顾之精神,亦足令后人景仰。言菊朋一生,自有其深刻而广远的意义 [11]。(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伟品《寂寞言不尽 言菊朋评传》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