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长安大剧院 > 京剧戏曲知识 |
|
|
京剧演员谭鑫培 京剧老生行当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赞 |
|
|
时间:2025.03.26 网站管理员 点击:46次 |
|
|
京剧演员谭鑫培 京剧老生行当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赞 京剧演员谭鑫培中国京剧演员、工老生,是京剧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湖北武昌人,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 中国京剧演员、工老生,为谭派创始人。他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四郎探母》、《定军山》、《武家坡》、《汾河湾》、《战太平》、《打渔杀家》、《八大锤》等等。 1890年,谭鑫培44岁之际,他进入了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并从此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特殊待遇。慈禧太后对他的戏目情有独钟,每次听完都会慷慨赏赐重金,并曾亲自赐予他黄马褂。 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 1917年4月,谭鑫培病倒,然而时任总统黎元洪为款待广东督军陆荣廷,强行要求他登台表演,导致病情急剧恶化,最终在5月10日离世。 谭鑫培 京剧谭派艺术特色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 谭鑫培 京剧谭派演唱风格 谭鑫培 还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 艺术革新 谭鑫培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