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双鸭山8月7日讯 我与“洛阳红”一见钟情。我在洛阳头一天、头一眼看到的洛阳牡丹,就是“洛阳红”。
洛阳牡丹甲天下自不待言。但去洛阳看牡丹,于我有着别样意义。母亲80大寿那天对我说,“这辈子还有一个想头没实现呐!”我知道她喜欢京戏,就问:“去北京长安大戏院看玉堂春?”她摇摇头,指了指墙上那幅牡丹大喷涂画。翌年阳春三月,收到曾为中旅英语导游的妹妹的电子邮件,打开来看,是母亲和大姐在洛阳牡丹园前的合影。心头一热,泪也顿时湿了眼眶,母亲总算了却了此生心愿!
母亲为什么如此喜欢牡丹?常年养花的母亲自然会喜欢花中之王?母亲天性中大气、豪爽、好胜心强而心仪牡丹?这些都有吧!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两年,我想念我的母亲,便循着母亲的足迹去了洛阳!
联系上洛阳好友老郭,然后订下了洛阳的高铁票。离京时,有同事提醒我:北京的迎春花刚刚露出花骨朵,你就去洛阳看牡丹,早了点吧?但我信老郭的,他作为一位知名摄影师,在洛阳拍摄牡丹30余年,他的话颇有力度:看牡丹,在此刻!果然,我从高铁上一下来,立刻有热浪扑身,伴着一股浓浓牡丹花香。穿着新华社摄影专用坎肩的老郭,兴奋地对我喊:“你看,你来得真是时候!满城的牡丹都开了!”
洛阳,历经13朝而留下数不清人文遗存和传说的神都,如一朵盛开的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美艳动人迎接来客。在其他城市作为知名花卉供人观赏的牡丹,在洛阳的道路两旁,在大大小小的街心公园,则成片地开放着。最繁盛、最艳丽、最大众化的,就是这种“洛阳红”。乍听这名字,我第一个反应是,这名字想必由热爱家乡的洛阳人命名吧?后查资料得知,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洛阳红”为其学名,唐代就有,俗称焦骨牡丹,是唯一以洛阳命名的牡丹品种。“此花蔷薇型,紫红色,生长势强,成花率高,每株能开出200多朵色泽艳丽的花。”
牡丹节期间,整个洛阳沉浸在节日喜庆中,你所看到的洛阳人的笑脸都如“洛阳红”一样灿烂。有客自远方来,洛阳人焉能不乐?站在洛阳国家牡丹园大门口,我面前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如此盛况只有金秋北京的香山才可一见,脑海中随即蹦出刘禹锡《赏牡丹》的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其实,走进牡丹园中你会发现,人们对牡丹节的热情与热望已经超过了花本身。偌大的牡丹园中,开花的牡丹未过半数,牡丹园还是一片深绿色。而正值花期的牡丹品种多是“洛阳红”和“丹凤白”。老郭向我普及道:“在洛阳,最先开的这两种牡丹花,也是最大众化和最容易栽培的花品。外地从这里移栽的也多是‘洛阳红’。其他名贵的牡丹,反而难以植活。你如真想看那些稀有品种,墨牡丹、蓝牡丹呀,要等到春末夏初了。”闻听此言,我反而对“洛阳红”充满了好奇和好感。她像迎春一样,最早报告春的信息,给刚刚度过漫长冬季的人“忽如一夜春风来,满眼花红皆牡丹”的惊喜。
无疑,我和所有来洛阳的人一样,是奔着牡丹花来的。但从踏入洛阳这片土地的第一刻起,好像被磁石吸住一样,毫无招架之力。这块土地的磁性太强,而形成这个巨大磁场的,自然是洛阳厚重且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且不说三国时期,曹植书写的千古浪漫史诗《洛神赋》就是途经洛阳之北的洛水时灵感一现;且不说洛阳博物馆内2000多件文物中堪称国宝的夏代青铜爵、战国错金银铜鼎、北魏陶塑和唐代三彩灯;且不说这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中各类碑刻、古籍等个人博物馆之多,在国内无出其右,这个城市中研究考古、研究历史文化的专家之多,以及相关出版物之多,令人赞佩;且不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的白马寺就在洛阳城东西雍门外,而华夏文明第一次大规模吸纳外来文化,即从佛教传入开始;且不说天下名宴之一的洛阳水席,如行云流水,大气势、大排场中又有大包容……
洛阳的“且不说”,真是说不尽,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国宝级。
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312号的王城公园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我怀着极其好奇和肃然之情,在负责当年遗址发掘的著名考古专家于扶危的讲解下走入“天子驾六”发掘遗址。坑群中呈现两纵队数十辆车马的遗骸,再现了2000年前周天子出行时车辚辚、马萧萧、猎犬吠的壮观场景。“天子驾六”遗迹的发现,以实物形式“复活”了古文献“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士驾二”的记载。本世纪初这座神秘的天子之乘的惊世出土,让人不由联想到震惊世界的第7大奇迹——西安临潼兵马俑。
一步步接近层层叠叠的巨大石窟时,我感觉自己在变得渺小。这是怎样规模的工程呢?从东魏到唐代,雕凿工作铿锵了400年时光,凿出了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座,题记碑刻3600座,佛像总计近10万尊!最小佛像在莲花洞,只有2厘米,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在奉先寺,高达17.14米。我们坚忍不拔的先人们投入到这里的人力物力难以尽数,仅石阳洞、宾阳洞的雕凿就动用人工80万。
待我转身向洛河之东望去,对面翁郁山峰中出现一处楼宇,老郭的助手石宝霞说,那是香山琵琶峰上纪念大诗人白居易的“白园”。诗人晚年居住洛阳18年,对龙门山水格外眷恋,以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遂葬于此地。传说洛阳人知诗人生平喜酒,前来拜谒时都用酒水祭奠,使其墓前地上总湿漉漉的。我想,品行高洁、诗文不朽的白居易是何等人物,也只有这悠悠伊洛河、郁郁青谷山,有幸陪伴着这颗伟大的诗魂。
洛阳一处处遗址看下来,有一条粗重的脉络清晰了,这就是洛阳的书法史。千唐志斋中篆隶行楷完备,诸家风格,应有尽有,简直是一部书法演变史。第15号、第11号窑室里,有宋米芾所书对联,有明清神笔王铎大幅中轴《柳花》、《柳条》诗,有明代董其昌《典论论文》行草长卷。白马寺有著名“赵碑”,即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祖庭记》碑,丰神秀骨,堪为珍品。在龙门石窟,更可以找到中国书法的源头。那里有被称为极品的魏碑典范之作“龙门二十品”,字体端正,气势刚健,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此外,我在壁宾阳洞看到了唐楷的典范之作,也是褚禭良国内所存的最大楷书《伊阙佛龛之碑》。
关于洛阳,我还需要“且不说”吗?
翻开洛阳神都丰腴肥沃的土壤,我终于看清了牡丹丰润、厚实、饱满和不断生长着的根须,其扎土之深,涵育之久,营养之丰,花叶之茂,无与伦比。中国古代有两位大诗人为牡丹撰写专著,一个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另一个是陆游的《天彭牡丹谱》。更有像李白、白居易这样级别的大诗人赋诗颂扬,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等三首“清平调”描写的就是牡丹的花色,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的则是牡丹栽培的盛况。牡丹之于洛阳,洛阳之于牡丹,可谓天作地合,难以分离。伊洛河水携来的火山岩元素沉积于此,使洛阳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明显高出外地,锰的含量竟高出别处26.7倍!城北邙山,更是风水宝地,历代高官巨贾,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落叶归根邙山,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欧阳修曾说到洛阳的“地脉”,想必洛阳山川形胜,托起过13朝古都、6朝陪都和105个皇帝,也在他的评价体系中吧!
洛阳的牡丹园很多,当我嚷嚷着要去看牡丹时,洛阳的朋友一致推举了市府大院,说那里有真正的牡丹王。洛阳把高楼深院的市府大院归还于民,真是一件幸事。在这里,我目睹了众多株形高大甚至魁伟的牡丹花王。临别洛阳,我恍然悟出“洛阳红”为什么红。连片盛开的“洛阳红”,花朵硕大,令人惊艳,然而她们娇而不俗,艳而不媚。面对她们,你既是在赏花,又是在读史,读洛阳乃至中国的历史。
在此不妨借用一下领袖的那句名言:洛阳牡丹是洛阳的,也是世界的,但归根到底是洛阳的。
原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