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长安大剧院 > 演出信息 > 详细信息 |
|
|
|
|
|
长安大戏院8月5日新编大型古装庐剧《情意缘》 |
当前有0位参与的评论 |
商品状态:过期 |
时间:2017.08.05 - 2017.08.05 |
场馆:长安大戏院 |
小红帽票务订票热线:010-66552100 |
|
|
|
|
|
|
|
|
|
|
|
|
|
|
|
|
|
|
演出介绍 【主演】 剧中人………………………………扮演者 马小宝(娃娃生、小生)…………白树龙 万小春(娃娃生、小生)…………马其胜 万玉凤(娃娃生、花旦)…………冯小薇 万员外(老生)……………………倪明龙 万夫人(青衣)……………………尚昌菊 童管家(老生)……………………肖美义 孙 贵(丑)………………………佘德平 【演出单位】合肥雨中语艺术团 【剧情简介】 山野路边,饥寒交迫的幼年马小宝幸得员外家收留且为其子伴读,十年寒窗适逢秋闱,马小宝陪同万家公子(被认为义兄的)万小春赴京赶考。因万小春染疾客栈无法应考,小宝为报恩情急之下冒名应试,谁料竟蟾宫折桂得中头名状元。由于小宝文采出众倍受朝廷主考李大人欣赏,并有意招其为女婿。无奈中小宝只能如实相告冒名顶替并说明由来,李大人对小宝知恩图报的行为非常赞赏,乃奏明圣上钦定,同时封为"仁义兄弟"昭告天下。天有不测风云,万家遭歹人纵火,老员外、老妇人葬身火海,万家小姐烧伤死里逃生与老管家千里上京寻兄,苦尽甘来花好月圆,两对新人喜结连理。 【剧种简介】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是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泛流行于皖中、皖西、皖东的大片地区和沿江、江南、沿淮的部分地区,流行区观众约占全省人口近二分之一。 历史上,庐剧繁衍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如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六安、霍山等地均属古庐州府治。1955年经安徽省文化局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定名"庐剧"。庐剧形成,不晚于十八世纪中叶。1985年,在巢县(现巢湖市)烔炀河镇发现了一块清代石碑,为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巢县知县陈炳所颁布的禁约。其中第二款即写道:"近有倒七戏名目,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嗣后,如有再演此戏者,绅董与地保亦宜禀案本县捉拿,定将此写戏、点戏与班首人等一并枷杖"。可见,当时"倒七戏"在皖中巢县一带已成泛滥之势,且演出内容较为粗俗有伤风化,迫使官府勒石为戒。后来,又发现见诸于皖西霍山县石子河乡涂氏宗谱的一段记载,其卷十,家戒二十则第九条规定:"妇女不准入庙烧香,诵佛念经,听小戏"。该谱修订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789年),据此推断,庐剧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二小戏"与"三小戏"中虽有些舞蹈动作,但并不与剧情结合,且可在不同的小戏中运用。表演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一些的折戏和本戏时,主要是以唱表现时间、地点、人物的内心活动。舞台动作很少程式,多为生活模拟,适当予以夸张。旦角多为男性扮演,头上扎着当时妇女装饰用的"勒子",上面镶上几颗"银泡",脑后梳一条假辫子。上身花旦穿花布短褂,青衣穿兰色的,皆无水袖,下身穿裙子或彩裤,花旦腰间系一条绸腰带,有时也把绸带扎在头上。手里都拿着小手巾。男的扮公子的穿兰色大褂,扮劳动者的穿短衣,腰里也是系绸带,手里拿着扇子。后来,有的班社和徽、京戏合班,服装才有了改进。庐剧音乐由唱腔和锣鼓组成。唱腔中多有一唱众合的帮腔。间奏或托腔则全用锣鼓。传统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主调计有生、旦共用的[二凉]、[寒腔]、[端公调],行当专用曲牌[小生调]、[老旦调]、[老生调]、[丑调]。另有在以上曲牌基础上衍变而成的[快寒腔]、[快三七]、[小生三七]、[丑衰调]、[老生衰调]及西路常用的[寒三七]。主调曲牌对各种叙事性、抒情性的七字句、十字句的唱词有灵活的适应性,适宜表达比较复杂的戏剧感情。小嗓子的运用,在庐剧演唱中极为重要。小嗓子的使用不仅仅起标示角色性别、年龄的作用,更能通过演唱突出庐剧音乐的地方特色。 庐剧流行区广,受各地方语言、民间音乐和相邻剧种诸多因素影响,形成几种流派。分为西、中、东路,(或曰上、中、下路)。西路(亦称上路),流行于皖西六安、霍山一带,唱腔高亢奔放,小嗓(假声)用得多,山歌味极浓,故有人称之为山腔。其实,如果细分,庐剧还应该有北路,包括寿县、淮南、蚌埠、霍邱直至颍上、阜南等沿淮一带地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合并作为西路来研究了。中路,流行于合肥、巢县一带,唱腔柔和甜美,兼收并蓄了西、东路的许多特色。东路(亦称下路),流行于长江沿岸的芜湖、无为、全椒等地,唱腔委婉细腻,多注重行腔韵味,形成独特的风格。庐剧声腔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三路特色的形成不是因为传承人演唱风格不同而形成的流派,它是受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相邻剧种影响的综合体现。三路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兼容和吸收,最终统一成庐剧总体特色的架构。三路特色的兼收并蓄,使得庐剧声腔表现力更为丰富。庐剧唱腔优美,曲调清新、朴实、丰富,委婉动听,善于真声和假声相结合,真声为主,假声为辅,运用自如,毫无痕迹为特长。假声(小嗓子)的运用和善唱悲调是庐剧声腔的重要特色。 庐剧声腔丰富多彩,被称为安徽戏曲音乐的宝库。 |
|
|
|
|
|
|
|
|
|